艺海精英
艺海精英
我的位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艺海精英
时代群像-当代书画名家线上展 当代书法家张国银
发布时间:2025-03-18 10:25:34
  |  
阅读量:103
  |  
作者:

时代群像-当代书画名家线上展

当代书法家张国银


  张国银,江苏人,高级教师,工作期间多次连续被评选优秀教师,自幼酷爱书法,作品袭古传今,传承发展,沿二王一脉相承,作品神气十足,美轮美奂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各种奖励,是当今不可多得优秀书法家!吴门八雅南通分院院长、金牌培训师,国都杯金奖。

取法晋人,要学习晋人的书法理念

吴门八雅书画理论研究部  张国银

 

取法晋人,不错的。这成就了晋之后无数的书法家,繁荣了整个书坛。米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姜夔《续书谱》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可观者。


 

把时间拉近些,元赵孟頫致力于学二王,所下功夫尤以《兰亭》为最深,据《赵孟頫》集记载,共跋《兰亭》六次,还有著名的独孤本十三跋和静心本十六跋。董其昌的书法融合了晋唐宋元的书风,以王献之和王羲之为根基,开一代书风。祝允明小楷师法和二王,从《出师表》可以看出他的书风神采和体势都接近魏晋书风。文征明的小楷也宗法羲之,温纯清雅,而且笔锋多变极尽魅力。王宠的小楷,更是取法高古。取法于钟、羲之、献之、智永和虞世南等魏晋和隋唐的书家,带有浓厚的晋人神采气质……


前人重视取法晋人,今天也不例外。很多书法爱好者沿袭二王一路,对晋人法帖爱不释手,专心临写《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中秋帖》……努力追求惟妙惟俏,形神兼备。打开电视、手机,也方便地看到教学临摹晋人书法的视频,力求精准。


那么,精准地临摹晋人法帖,就是取法晋人吗?答案没这样简单。晋人自己就不是这样做的,理由如下:

一、晋人的人格人品不支持这样做。晋人特立独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个性张扬,个性解放的时代,人的心理世界、情感情绪世界开始逐渐向人们展现出来。同时也开始变得细腻精致。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开始成为与外部世界相对应的独立的世界,正是对外在权威(道德、伦理、鬼神迷信、烦琐经术)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对自己命运意义生命的重视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正是这种积极向上,使魏晋内容具备美学深度得以恒久流传。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说恒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殷侯的意思是虽然你很有成就,但是我还是要做我自己。“做我自己”也是晋人的书法个性特征。《书谱》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安非常擅长写尺牍,并不重视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写了一幅好作品给谢安,结果却被谢安题字后退了回来,王献之感到非常的愤慨。有一次两人见面,谢安就问王献之,你觉得你的书法与你父亲的比谁的好?王献之说:当然是我的好啊。谢安说:大家可不是这么说的。于是王献之就答道:一般人哪里会懂得分辨这些。今天我们尊王羲之为书圣,但是王献之兵不将自己父亲当做书圣,而是敢于挑战,敢于表现自我。写出了与王羲之不一样的风格,艺术上比肩王羲之。羊欣说:献之善隶稿,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另外,王氏父子的用笔方法有所不同,羲之用内擫收敛,笔致紧敛骨俊神安所以森严而有法度。王献之用笔用笔外拓而开阔所以舒朗而更加多姿。正因为王献之不照搬照抄王羲之,才有了后来的二王之称。


二、艺术是自由的。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同样需要自由。

康德把艺术看作人的有理性的自由活动的创造物,康德通过艺术和手艺的比较,认为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因此艺术作品的创造对于其创造者而言是令人愉快的合乎目的的。反之手艺是一种雇佣的劳动,出于报酬而被迫去从事,因为它对于劳动者来说是辛苦的而具有强制性的。艺术与手艺的区别到不在于它们自身,而是通过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知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艺术家逐渐从这种充满强制性的机械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彰显人的自由的时间活动。只有按照美的规律来从事的生产,才是唯有人才具有的艺术生产。它在根本上把人的主体性自由同雇佣劳动的束缚区别开来。

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主的发展。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中,人类个性才能的发展成为目的。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快和享受。

晋人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书法的特立独行。其书法是自由的个性化的。王羲之也是个性鲜明,我们熟悉的东床快婿就是讲的王羲之。在晋代,郗鉴想在琅琊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挑选,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 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璿嫁给了他。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东床快婿”。

艺术是自由的,是没有模式的,不应该格式化的,因此王羲之的字一幅一个面貌,一幅一种情调。《书谱》中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越……


晋人尚韵,追求的是自由的精神。王羲之留下了很多书法精品。晋人书法是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王羲之写《兰亭》是自由的,笔墨横姿,超越洒脱。如果再写一次呢?那时那地那神心境不同于此时此地此种心境。要是依然循着原先那样写,但心境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重复第一次的书写则是不自由的。

同理,王羲之写《兰亭》是自由的,而我们临摹则是不自由的。即使临摹王羲之可以以假乱真,但终究失去了王羲之那样的书写自由。如果认为能惟妙惟肖临摹《兰亭》就是学到了王羲之精髓,这恰恰有悖于晋人的书法理念,误解了王羲之。

三、晋人书法成就离不开书法理论的指导。

晋人的书法是自由的,但晋人的书法又是遵循法则去书写的。这个法则是通过理论体现的。羊欣笔阵图记载,晋王羲之字逸少,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 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

书法理论源自书法实践,同时又可以指导书法实践。羊欣记载的这一故事也告诉了我们正确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秦李斯就曾总结了一套书法理论,在他看来,在练习书法时一定要将笔急速地进行回转,而在写折画时要以更快的速度,犹如苍鹰俯冲,盘旋一般,当运笔时又必须做到轻重适度,自成一体。

汉萧何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更对书学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记载有萧何《书法势》一文,文曰“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藉于阴阳。每欲书字,喻如下营,稳思审之,方可下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

东汉时期即有了系统的书法理论。崔瑷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 蔡邕的《笔势》《九势》《篆势》等,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卫夫人《笔阵图》,卫恒《四体书势》,鲍照《飞白书势》,江式《论书表》,成公绥《隶书体》,索靖《草书状》,钟繇《用笔法》,王羲之的书法理论论著很丰富,著有《书论》《记白云先生书诀》《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十二章》……

魏晋书法是书法理论指导下的书法,是严格遵循书法理论指导的,魏晋书法又是自由的,受书法规则制约。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

我们说“雪飞六出”,“六出”是说雪花结晶的规律,但每一片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片雪花都是庞大数量的单个水分子组合而成的,这就会出现几乎无数种排列组合,形成至少几十亿种不同的图案和组合,所以我们看到的雪花形状千姿百态,每片雪花都是一幅让人赞叹不已的精美图案。雪花的结晶规律是相似的,但每片雪花的形成过程是个性化的、自由的。

同理,我们看路边的行道树,可能是同一品种的行道树,因为同一品种,便存在共同之处,但我们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行道树。

只要我们拿笔书写,就会受到书法法则的约束。无论书圣王羲之,还是馆阁体,还是江湖体。

从李斯到魏晋的书法理论,则是侧重对书法规则的探索、总结。

只因为魏晋以及魏晋之前的那些书法的开拓者们是自由的,勇于探索,于是建立了书法理论,并且形成了书法体系,于是有了篆书、隶书、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并且每个书法家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每位书法家都在书坛独树一帜。每篇书法作品都是独一无那么我们取法晋人要不要临摹晋人的字帖呢?答案是需要临摹,需要读帖临摹,只有精心临摹,才能认识晋人书法所达到的高度,我们临摹,要在临摹中发现自己,展示自己。临摹,既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努力做到每一笔能出自古人,每一个又能展现自我。

我们取法晋人,要学习晋人的书法理论。晋人在书法传承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认识书法的规则,同时又展现自我,我们借助运动能更好地认识这一点。看足球、篮球、乒乓球……这些竞技运动的要领是相同的,但每个球员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又是个性化的,优秀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有自己的技术特点。

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家族书法名家辈出。王导、王荟、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王珣、王僧虔、王慈、王志、智永……《万岁通天帖》收录了王氏家族书法,据《旧唐书》所记,三为三十九人。

黄自元撰写了《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我们能查阅到黄自元家族有几位善书的?除了黄自元,再无第二人。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看似有理,其实有悖于书法的法则,是对学书法的束缚,限制了艺术的发展。《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培养的是写字匠。

因此取法晋人,切忌用黄自元这类模式化,教条主义的认知去学晋人。只有取法晋人的书法理念,才能真正的认识晋人,才是对魏晋书法最好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