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精英
艺海精英
我的位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艺海精英
人物选登:艺术研究员—祝志全
发布时间:2024-07-12 10:46:42
  |  
阅读量:193
  |  
作者:

艺术研究员—祝志全


姓名:祝志全

性别:男

籍贯:四川省南部县

民族:汉

职务:文学研究员

 

简介:

1992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

1997年—2003年在南充市政策研究室杂志《市场与政策》作编辑;

2004年—2006年在农民日报四川记者站;2007年—2009年在四川经济日报;

2010年—2013年在四川科技报;

2013年—2014年在人民论坛网;

2015年—2017年任四川科教杂志副主编

2017年—2019年任西部发展杂志副主编

2020年—至今四川省南部县特色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岁月沧桑

 

岁月沧桑几十年,风雨飘摇人世间。

青丝已成白发时,唯有真情留心间。

回首往事如云烟,多少感慨在眼前。

人生如梦匆促过,奈何时光不倒流。

 

 

岁月沧桑,如同一场无尽的旅程,带着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它是时光的见证者,也是生命的雕刻家,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岁月的沧桑,体现在那古老的建筑上。曾经辉煌的庙宇,如今已斑驳不堪;曾经雄伟的城墙,如今已残垣断壁。它们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荣耀与辉煌,也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岁月的沧桑,也体现在人们的脸上。那一道道皱纹,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一根根白发,是时光染白的痕迹。

然而,这些沧桑并不仅仅是衰老的象征,更是经历和智慧的积累。在岁月的沧桑中,我们学会了坚韧和忍耐。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让我们懂得了坚持的宝贵;人生的起伏和波折,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岁月的沧桑,让我们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每一个瞬间。然而,岁月的沧桑并不是消极的。它让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更加珍惜每一个拥有的瞬间。它让我们学会宽容和理解,明白人生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的起伏。在岁月的沧桑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轮回和不息的变化。四季更替,万物生长,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岁月的沧桑,让我们更加感悟到生命的无常和宝贵。让我们怀揣着对岁月沧桑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无论是欢乐还是伤痛,都是岁月赠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用一颗宽容和感恩的心,去面对岁月的沧桑,让生命在时光的磨砺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火峰山怀古

 

火峰山,乃川蜀南部之名山,临嘉陵江,自古为佛教胜地。余游此山,盖因其有红军激战之历史,又有惠满高僧之传闻。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自山脚向上眺望,但见群峰耸峙,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沿山路前行,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曲径通幽。行至山腰,一座古刹跃然眼前,红墙青瓦,飞檐斗拱,气势恢宏。寺内香火鼎盛,钟磬声悠扬,僧人们念经诵咒,庄严肃穆。寺旁有一清泉,名曰惠泉,传说为惠满高僧所开凿。泉水清澈见底,甘冽可口。

 

惠满高僧,乃乾隆年间之人,居于此山,外貌内心都很古朴,尤其善诗,有“火峰山”诗一首,云:

 

火峰山上好风光,

嘉陵江水绿如蓝。

千年古刹钟声渺,

万载青松翠影涵。

 

继续向上攀登,山势渐陡,道路崎岖。沿途所见,皆是悬崖峭壁,令人胆战心惊。然而,愈是艰险之处,景色愈是壮丽。登临山顶,极目远眺,群山连绵,江河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昔年,红军于此发动仪南战役,与守山之敌激战数日,终获大捷,为进军南部县城、壮大队伍奠定基石。今吾人立于此,俯仰之间,感历史之沧桑,叹人生之短暂。

 

夫火峰山者,见证历史之兴衰,承载文化之传承。游于此山,可明史之荣辱,悟人生之真谛。吾人当珍视历史,传承文化,不负先贤之志,开后世之业。

 

 

火峰山怀古

 

火峰山上忆往昔,岁月悠悠史迹留。

战火纷飞硝烟起,英雄辈出壮志酬。

古寺残垣映夕阳,松林翠影掩清幽。

登高远眺思旧事,感慨万千心潮流。

 

 

 

 

 

读《华阳国志》有感

 

华阳国志载英豪,历史长河涌浪涛。

蜀地英才齐聚首,千古佳话传今朝。

 

华阳国志:一部珍贵的历史与文化典籍华阳国志,这部由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的地方志著作,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更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等信息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在文化、学术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阳国志的历史价值无可估量。全书从远古时代一直记录到东晋永和三年,涵盖了巴蜀地区数千年的历史。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华阳国志也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学者们进一步探索这一地区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华阳国志的文化意义深远。书中详细描述了巴蜀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为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书中对众多杰出人物的刻画,也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地区英才辈出的景象。这些人物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更成为巴蜀地区文化的代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巴蜀儿女。

 

华阳国志还引发了我们对历史的共鸣。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历史的演变。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记录,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华阳国志作为一部珍贵的历史与文化典籍,其价值和意义无法估量。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巴蜀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窗口,更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智慧和勇气的伟大。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部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其智慧和精神,为我们的未来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希望。


游吉庆寺

 

青山绿水绕禅扉,古寺庄严岁月稀。

宝殿焚香飘紫气,灵台净水映清池。

晨钟暮鼓幽林寂,梵呗经声尘世违。

向空灵求吉庆,佛光普照众生慈。

 

 

注:吉庆寺建于宋朝时代,座落于原黄金镇吉庆村,为四合院斗拱木架穿斗房室,中间天井里植桂花树、铁树、芭蕉树,紫荆树等,四季郁郁葱葱。寺之周围多植翠竹柏树。四周有高矮不齐的一百多个凸包,好象群星拱北斗。

吉庆寺有大量陈氏三状元传说,陈母冯氏就是吉庆村人。

寺内上下有二殿,上殿塑有儒、释,道三教圣人像,正殿内两柱上雕有滚龙抱柱,龙形栩栩如生。在上殿门前有铸铁塔一尊,高达丈余。寺庙上殿共有三层,每层六角,每角如龙上山之势。左为山门,右为瘟主殿,下为藏经楼,传说楼上供有宋真宗所降御书。

思乡井。在寺东北,陈氏三状元的母亲陈冯氏出身在此地。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陈冯氏教子有方,三个儿子都考取状元被封为燕国夫人,虽迁居汴京,但必饮此井水才无病痛。三陈为母派人专运此井水供母食用,故名“思乡井*

慕子山,寺之东南有形似篇子山一座,在夜深人静时,有好像轰轰隆隆的篡米声在响。据传说:由此山篇出的米,专供漏半岩用。

石书院。在寺之西北,有一石洞,形如书院,风景秀丽,巨石凝精,传说是陈氏三状元读书之所。

状元坟。寺的东面有状元坟一座,为石拱山,坟前有双围杆,坟的周围山青水秀。陈氏三状元的父母陈省华和陈冯氏夫妻便葬于此基。

 

 

 

寒夜中的孤独

 

寒夜笼罩着大地,雪粒扬扬纷纷洒向四方,只有路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道路。在这个寒冷的夜晚,一个孤独的身影在路灯下徘徊,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街上的灯光透过雾气,显得有些朦胧。寒风吹过,树枝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这个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却仍然无法抵御严寒的侵袭。他的脚步缓慢而沉重,每一步都像是在与无尽的孤独作斗争。

他的思绪在寒夜里飘荡,回忆着曾经的温暖和热闹。那些已经远去的日子,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这个寒冷的世界中独行。他想起了曾经的朋友、家人,想起了那些曾经陪伴在他身边的人。如今,他们都已经离他而去,只留下他一个人在这个寒夜里孤独地徘徊。

寒夜的雾气越来越浓,能见度极低,他感觉自己好像迷失在了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孤独,没有人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他的孤独像是一种无形的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走出这个寒夜,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希望。他抬头望向远方,虽然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困难,但他坚信,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寒冬中的蔷薇花

 

冬日,乃是大自然的一幅水墨画。寒风中,万物似乎都冻结了,唯有那丛蔷薇花,如一位不屈的战士,在寒冬中傲然挺立,为这冰冷的季节增添了几分暖意。

蔷薇,这带刺的玫瑰,自古便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它既有玫瑰的娇艳,又带刺,仿佛在告诉世人,美丽与坚韧并存。冬日的蔷薇,更显其骨子里的韧劲。每当寒风凛冽,它更显得其风姿绰约。

在寒冷的冬日里,蔷薇花依旧保持着它那盎然的生机。它的叶片虽然已经枯黄,但它的花朵却依然娇艳欲滴。那些盛开的花朵,仿佛在告诉世人,生命的美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去度过。

在这寒冷的季节里,蔷薇花更显得它的坚韧与顽强。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就那样静静地开放,为这冬日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困境之中,也要有如蔷薇般坚韧不拔的精神。冬日的蔷薇花,虽没有春天的妩媚,夏天的张扬,秋天的丰硕,但它却有着其他季节所没有的坚韧与顽强。它就像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的人们,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去度过每一天。

在这寒冬中,让我们向那些盛开的蔷薇花致敬,感谢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同时,也让我们向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人们致敬,感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坚韧与顽强。